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重组方案汇报会在即,秦少庸一回办公室便开始修改完善。马国栋关于宏大集团的那番话,让少庸不得不补上关于宏大历史和人际关系的功课。少庸费了半天工夫从宏大官网上下载了不少资料,还与若干了解宏大内情的亲朋好友通了电话,总算有了点头绪。

 

宏大集团是市政府直属的投资平台公司,组建之初时主要承担市政府海外窗口公司的职能。所谓窗口公司,当年也就是在港澳设个点,安排官员出访等外事活动,顺带做一点贸易。92年南巡以后,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市领导想趁机会在海外开辟新的经济天地,于是委任当时的市府秘书长老邓掌舵宏大集团。老邓出身于高校,在市府研究室任职多年,是当时市领导的主要智囊之一。其人对官场也无多大兴趣,一直有意寻找机会下海一展身手。当上宏大集团的一把手以后,老邓大力整顿原有业务,从市政府要了一些现金流良好的基建项目,将资产的底子撑大。同时又招兵买马,不拘一格多方延请人才,有政府出身的技术干部、学校教授、还有当时比较稀罕的资本市场运作人才。马国栋当时就是受老邓董事长感召,带领了证券公司的一帮兄弟,其中包括熊卫东,加盟宏大集团。没有多久,宏大集团几乎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将旗下贸易、基建业务打包贷款,收购了几家当年很有市场地位的企业,然后在香港成立宏大控股并完成IPO。宏大控股开创了以后红筹上市的热潮,当年被国际投资者热捧,市值最高超过700亿港币,老邓也成为香港市场教父级的红筹大佬。

 

在宏大集团最为风光之时,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与大部分香港企业一样,宏大集团也遭遇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好在背靠市政府这颗大树,用内地的融资平台渡过危机,还做了不少战略性投资。然而究竟是摆脱不了国企的宿命,到了20年代中期,老邓到龄还延了三年后终于退休,继任者就是老杨。

 

老杨东北人,根正苗红,据说其父解放初期便是高级政工干部,自小便受到家学渊源的耳濡目染。长大后参军、提干,转业后到市公安局,从宣传干事做起,一路党支部书记、总支书记做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兼局长。老杨在单位一向说一不二,也颇有手腕,在他任内协调了很多大案要案。上峰很是看中,让他担纲当年轰动的某大蛀虫专案组。老杨充分施展手段,就一年工夫把该蛀虫的事情查得一清二楚,工作细致到吃了几次大餐、收了多少购物卡、名酒名烟名表等等,轻而易举凑够百万之数,将其绳之以法。老杨春风得意,加之有关方面明示、暗示,满心期待上位政法委书记。哪知政坛波诡云谲,他在专案组的手段让很多人不爽,加之老杨为人还算清廉,自恃功大没有理会衙门小吏,到换届揭盅时被安排市委秘书长。级别倒是到了副省级,但这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岗位,反倒不如公安局长实惠。就这样做了两年,眼看就要到龄退休,老杨这才不得不打消在官场继续混下去的念头,找了领导要求到企业,找个实惠的岗位过几年大老板的瘾。挑来挑去,也就是宏大集团级别合适,且可常驻香港。老杨也是精明,保留了公务员身份,毕竟退休后的待遇不同企业。他继续拿级别工资,到宏大集团后再领一份补贴,加起来年收入也有百万之数。

 

老邓在宏大集团多年,从上到下的干部或是他一手提拔,如马国栋、熊卫东等,或是他的同侪故旧,大家敬仰有加,对他确立的战略规划还是不折不扣执行。老杨政工干部出身,对企业经营、运作原本就是门外汉,加上更对资本市场一窍不通,初来乍到时老邓好似时时在背后垂帘听政,感觉实在不爽。后来老陈到位任总裁,其与老邓相熟,也基本依靠老班底干活。老杨不动声色,人前无为而治,私底下与黄副董走动频繁。老邓在宏大集团时间很长,因此离任审计工作繁杂,老黄主动请缨挂帅。做着做着,翻出一大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主要就是私设小金库发放奖金、项目投资亏损、国有资产流失、疑似损公自肥、不正当男女关系等等。老邓起初不加理睬,找出许多依据一一辩驳。哪知老邓的得力助理小赵的手机、邮件等均被监控,手段一上便乖乖交出一个磁盘,据称是老邓历年款项进出的清单。老黄如获至宝,大做文章,将有关人等查了个遍,搞得人人自危。老杨在面上主持工作,倒也体谅老邓的苦衷,经常在党委会讨论时打圆场,也劝诫老黄得饶人处且饶人。老邓后来走投无路,上门哀求老杨高抬贵手。老杨埋怨老黄行事太过,不知进退,答应帮老邓一把。最后盖棺定论,老邓行事有失稳重,被迫退出一大笔钱,他的死党也被赶出宏大。经此一役,老邓影响力彻底被清除,旧部或者出走,留下的如熊卫东马上靠拢,唯马国栋心中不安仍保持距离。老陈也见识了这些手段,只顾管着自己一步三分地,平时也互不理睬。老黄春风得意,老杨将人事大权交给他打理。老黄喜欢政工出身的干部,认为讲党性、组织观念强,不似技术干部或专业人士不服管教。几年下来,宏大集团完全退去了老邓时代的市场化外衣,越来越像是一个传统而典型的机关。

 

宏大控股是宏大系在资本市场上的旗舰,当年上市时掀起一阵红筹狂潮。在老邓卸任以前,虽然因为金融风暴受影响,市值跌去不少,但起码还在主流圈内,还是主要指数的成份股,也广受投资人的关注。老杨当家以后,将业务分成几个板块,让每个执行董事分管一块。老陈分管地产和宏大控股,宏大控股虽然是上市平台,但也是根据业务线条分开管理。这样一来,宏大股份等与就是个空架子,旗下业务板块各自为政,虽有集体领导一说,但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业务既然没有增长点,为做业绩自然只有靠卖家当赚投资收益。好在老邓当家时置下不少土地、也投资了不少有潜力的企业。今天买一块地,每天出手一家企业,账面倒还过得去,利润几十个亿,现金也是差不多的数。只是投资者自然也不是傻瓜,不买这个帐。每次业绩增长预期落空,便是下调估值,到头来只剩下区区200多亿港币。更令人难堪的是,宏大股份因市值和成交量日渐萎缩,相继被各大指数剔出,渐渐被边缘化,只剩自己人自娱自乐。

 

熊卫东四十多岁,在宏大集团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他原来是马国栋在证券公司时的部下,一向以兄长事之。马国栋当年带了一个团队投入老邓麾下,熊卫东便是其中干将。马国栋对熊卫东很是提携,但是老邓却嫌他精明有余、眼界不足,曾戏称他是个把事情越做越小的人。老邓在任期间,熊卫东做到副总裁,勉强挤入管理班子,但却在领导班子之外。老杨来了以后,见老邓被清算,熊卫东识时务转向效忠,让老杨、老黄很是受用。事情过去后,熊卫东升任常务副总裁、执行董事,主管基建板块,跻身领导班子成员。虽然排名在马国栋之后,但实际已经平起平坐。熊卫东常驻香港,基建板块反正就是靠政府吃饭,原也不用花多少脑筋,于是他在香港日日尽地主之谊,戏称“三陪”总管,陪着大佬、巨贾吃饭、喝酒、游乐,时间长了倒也名声鹊起,尤其是市领导干部圈子都知道宏大集团有个能干、热心、体贴、老成的年轻干部。就这样,熊卫东的声望日隆,老杨也刻意栽培,前途一片大好。熊卫东毕竟是专业人士出身,也不甘沦为办公室主任,总想找机会搞个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基建业务讲的是政府关系,只要搞定项目,经营起来不用费太大心思,坐等收钱即可。熊卫东因此一直想基建板块打包上市,用项目的现金流做些多元化投资,这样也可以自己灵活一点。自打存了这个心思,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买壳或分拆上市。

 

对于宏大集团来说,眼前的日子并不好过。金融危机的影响自不待言,本身的经营状况也乏善可陈。向宏大集团这样的投资性公司,市场价值无非两点:一是眼光准确,收购青苗养成庄稼,收割出售;二是善于整合,挖掘盘活未尽其用的产业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宏大集团本身没有整合能力,老邓时代好在眼光不错,态度也算积极进取,手里掌握了许多好的投资项目。然而老杨在位以后,投资收购的能力大不如前,总算是老陈花了很大精力在房地产板块上,也圈了一些地、开发了不少项目。怎奈时运不济,迎头碰上史上最严峻的房地产调控大环境。宏大集团与其它地产公司一样,大量举债用于土地储备,一旦银根紧缩便出现流动性危机。好在其身为国企,在政府明里暗里扶持下,银行信贷不会切断,不至于陷入现金枯竭的境地。但是帐面上负债率高企,利息负担承重,日子也是紧巴巴的。宏大集团无奈只能时不时将老邓时代留下的家产变卖,一方面维持帐面利润好看,另一方面回收现金投入地产板块这个无底洞。这次宏远集团重组,宏达内部有一种声音占上风,就是不再投入现金,而是要找机会套现,降低宏达整体负债率。然而市政府内部逐渐出现负面声音,即不满宏大集团白得了宏远集团这个便宜,口口声声要将机械产业打造成战略支柱产业,却没见一分钱投入。在好多政府官员眼里,宏大集团真是得了便宜又卖乖,远不如央企大手笔投入显得霸气、实惠。为了这个,马国栋还受了好几次白眼,在宏大集团内部说了几次,也无人回应,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这些林林总总的官方信息、小道消息、似是而非的谣言,让秦少庸的心情陷入郁闷而不可自拔。与老邓时代相比,宏大集团现在已经是面目全非,这样的落差也就是在短短两三年间形成。少庸深深忧虑,这样一个由阴郁、冷酷、口蜜腹剑、翻云覆雨的职业政客当道的腐朽的官僚机构,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政治斗争、尔虞我诈,根本没有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环境。少庸委实没有想到,身处宏远集团这个盘根错节的老国企,已然摸不着头脑。再来一个实际控制人宏大集团,更是深不可测。少庸想来想去,总觉得信心从自己的身体里慢慢流走,这样的两层官僚体制的覆盖下,即使重组能够侥幸成功,下一步改革的动力在哪里?宏远集团将如何能够推进市场化改革,如何才能脱胎换骨?

 

 

话题:



0

推荐

葛剑秋

葛剑秋

48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资深医药从业人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