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平安家化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平安方面公开声明管理层被举报有非法行为,因此为确保公司经营的合规性而痛下杀手。这个理由很幼稚,没有深究的必要。我认为,双方矛盾究其实质,一是财务投资人短期套利文化与企业家长期产业发展文化的矛盾,二是股东至上文化与公司法人文化的矛盾。某种意义上讲,今天这两对矛盾发展到尖锐而不可调和的地步,因此导致双方反目。

 

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市公司日益摆脱传统家族大股东控制而发展到股权高度分散阶段,其公众化属性越来越明显。金融工具的不断演化、发展,大大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因此也催生了一大批以短期套利为主要盈利模式的财务投资人。大型长期投资人、短线套利的对冲基金、中小型机构及散户种类繁多、诉求不一,上市公司因此成为各种利益团体进行合作、竞争的名利场,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传统公司范畴,上海家化正是这种复杂矛盾年的典型反映。熟悉信托公司操作流程的人应该明白,平安信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以短期套利为唯一目的的财务投资人。这家机构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风声水起,得益于其国际化管理团队的美国式对冲基金思维方式,其核心精神是放弃对企业有机体的敬畏而追求绝对的数学模型。对于平安而言,家化的历史、企业文化、使命和愿景,都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唯一需要全力追求的是数年后的投资回报,为实现这一点可以牺牲任何所谓核心价值。听上去很残酷,但对冲基金的本质就是如此,在今天的市场中应该承认其合理性。

 

从收购家化集团的第一天起,平安就应该明白,面对如此不菲的收购价格,未来只有一条路才能实现其高额回报,那就是将作为中国本土日化产品第一品牌的上海家化的控制权卖给产业投资者。大家都心知肚明,国内不可能有第二家接盘方,所以惟有将上海家化卖给境外日化产业巨头。对于平安的国际化团队而言,他们比大多数人更清楚这种交易对于境外巨头的战略价值,因此他们敢于做这样一个令大多数财务投资人望而却步的交易。然而,对于葛文耀为首的管理层而言,这是绝对不容考虑的方案。历史上葛文耀曾经数次与外资合作方分手,在交了多次学费以后,葛文耀才摸索出上海家化自主发展的道路。虽然已近暮年,但葛文耀显然还雄心勃勃,欲将上海家化打造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消费品产业巨头。平安应该已经醒悟,葛文耀将成为他们实现战略目标的最大障碍,因此利用股东权力废掉葛文耀就是顺理成章的行动。大多数投资者或许认为平安此举损人不利己,因为人事动荡导致股价下跌,平安将是最大的受害方,这种想法才真是小看了在资本市场浸淫多年的平安国际化团队。尽快搬掉葛文耀,利用上海家化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现金流稳住业绩,股价在短期恐慌性下挫后必然回升,到时候以高溢价卖给外资,这才是他们用心良苦的行动路线图,真是极高明的运作策略!

 

此次平安家化事件还揭示了另一对矛盾,即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究竟是股东至上,还是以管理层为核心代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上的矛盾。这个问题好像毋庸置疑,股东是公司的所有人,当然股东利益高于一切,股东意志具有最高效力。就传统公司而言,这个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就现代意义上股权高度分散、股东利益高度多元化的公众公司而言,股东至上已经不合时宜。永久存续的上市公司,如何能够满足持股时间长短不一的各类股东的利益诉求?今天平安、家化之争,更是在此提醒市场参与者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在某种特定环境下,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如果平安意在五年以后将上海家化卖给联合利华或者宝洁,对于上海家化而言可能就是毁灭性打击,对于美加净、双妹等历经百年的中国本土日化品牌而言更是如此。这时我们到底应该维护对冲基金毫无责任感的套利冲动,还是应该支持管理层捍卫公司法人独立性而保有中国本土民族工业骨血的决心?其实平安信托团队本应比其他人更理解上市公司独立于大股东的现代公司文化,你们应该研究一下平安发展至今的历史,研究一下原来平安第一大股东汇丰以及现任第一大股东正大集团与平安管理层的相处之道,答案自然了然于胸。

 

人非圣贤,平心而论葛文耀也有不足,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显赫经历,使他异常自信于他的商业判断,可能不自觉地怠慢或轻视大股东方面的年轻精英。加之双方生活经历相距甚远,沟通出现障碍是免不了的事情,终于导致目前不可收拾的矛盾总爆发。我要劝告平安团队,葛文耀能把家化带到今天的地位,与他的强硬个性有莫大的关系。资本市场的绝大部分经验并不适用于产业经营,你们与其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去干涉葛文耀的经营,不如放手让他去做。真正的控制力并非来源于股权比例,何况你们只有29%股份。懂得尊重企业家的价值,懂得创造价值并与管理层分享价值,才能真正控制人心。当然,如果平安要将上海家化卖给外资,那么今天你们这样做绝对是深谋远虑的。

 

 

话题:



0

推荐

葛剑秋

葛剑秋

48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资深医药从业人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