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重组的各项工作按照预想的节奏步步推进,虽然难免有些鸡毛蒜皮、有惊无险的羁绊,但总体方向还是在掌控之中。审计、评估、法律等事务性工作已经基本收尾,资产边界、财务指标、法律风险等主要的交易信息及细节越来越清晰,交易架构也逐渐丰满。神州证券的团队也已经将重组披露及上报文件一遍遍更新、补充,形成了上千页的厚厚一本文件集,短短三个月的工作成效卓著,在秦少庸看来只要稍加完善,便可上报证监会审核。唯一有些遗憾的是,神州证券的项目小组一直专注于如何满足审批机关的合规审查,暂时还无暇深入研究、分析与投资故事相关的业务信息。秦少庸自己忙着协调各种重组执行事务,也抽不出空组织团队静下心来细化新宏远的发展及整合战略。好在以前曾经做过纲要性的发展规划文稿,情急之下少庸就让神州证券依样画葫芦,先把披露和审批环节应付过去,等空下来再逐渐完善。

 

屈指一算,两家上市公司停牌已经三月有余,每天都接到数以百计的小股东电话,询问何时公布重组预案并复牌交易。内地市场无限期停牌的操作惯例令人费解,初衷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但长期停牌无疑剥夺了股东的交易权利,人为地降低了股票的流动性,并且导致非理性交易行为。按照重组交易的游戏规则,只有重组方案形成确定的交易框架,并且交易涉及的资产范围大致确定,公司才可以向证监会申请复牌。对于宏远集团而言,技术性细节都已经完全具备公布预案并复牌的条件,只是一项重大的结构性安排尚无头绪,那就是宏大特钢注入新宏远的对价方式迟迟无法确定。

 

宏大集团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宏大特钢将注入新宏远,对价方式是现金购买。秦少庸粗略算了一下,宏大特钢的估值在三十亿左右。然而新宏远为保持合理的财务结构,无法举债收购,所以只有发行新股融资。既然宏大集团已经决定套现,宏大集团需要寻找新的投资人出资认购新股。这是一个改善股东结构的好机会,马国栋于秦少庸已经达成共识,即引进一到两家重量级的战略投资人入股,也好对一股独大的宏大集团形成某种制衡,让未来的新宏远能够逐步建立相对独立和市场化运作的公司管治架构。宏大集团对引进战略投资者似乎并不反对,老杨、老陈都鼓励马国栋放手去干,并期望战略投资者能够推进宏远集团的市场化变革。国资委郑主任已经到龄退休,新主任还没有到位,主持工作的钱副主任也原则同意这样的设想,只是提醒马国栋要优先考虑国资机构,或者采用一家国资、一家非国企的组合,这样会更容易过关。眼看方案已经基本成熟,资料也一应具备,秦少庸便开始启动寻找战略投资者的工作。

 

按照市场惯例,战略投资者无非是两类,一类是基金、金融机构等财务投资人,另一类是同业、上下游具备潜在产业协同的伙伴等产业投资人。从2004年中国国有银行业改制开始,以境外大型私募基金、主权基金以及金融机构为主的战略投资者开始大规模入股中国企业。当年这类交易都冠以战略合作、提升公司管治水平的名义,同时又帮助企业踏入主流市场的圈子,一方面多少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控制人及管理层的虚荣心,好像引进了大牌投资人,内涵和身价便如吴下阿蒙般脱胎换骨。然而,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以及越来越多被曝光的投资人与管理层之间的理念冲突,逐渐让市场对这类所谓战略合作失去热情。秦少庸在做投行时经历过很多这样的交易,对它的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财务投资人提供的是成本最高的资金,但很少能够带来实质性的管理或业务资源,因此秦少庸对这类投资者不管兴趣,马国栋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两个人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对于宏远集团而言,引进战略投资者需要实现三个战略诉求:一是能够真正带来先进管理理念,以帮助其摆脱传统国企窠臼;二是能够在更前沿的业务领域帮助其取得业务资源,从而实现更有长期潜力的业务协同价值;三是具备足够的影响力以制衡宏大集团这样缺乏市场化基因的官僚机构,并且赢得足够的政策资源。这样一来,单纯的上下游业务伙伴,比如几大央企下游用户就不在考虑之列,因为它们对于管理理念以及公司管治提升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国企的潜规则决定了即使它们成为股东也未必能够巩固或提升业务份额。

 

马国栋和秦少庸最为心仪的对象是天元集团,最近十年来最为成功的多元化产业巨头之一。办事年代初,天元集团只是一家隶属于中科院的小贸易公司。在当年各级机构大办三产为国家财政分忧的大背景下,时任中科院某部门主任科员的万国定率领十几个看不到出头之日的年轻大学生,从倒卖电子元器件起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了2000年代中期,天元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全球排名前五的通信及信息系统硬件及服务供应商。与此同时,其股权结构也悄然改变,中科院还是第一大股东,但持股比例略微超过20%,万国定等核心管理团队及员工持股比例超过30%,其余由若干民营企业、投资基金持有。2000年底中期以后,天元集团启动多元化战略,开始发展金融以及股权投资行业。如今,天元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融资租赁公司中融集团的最大股东,旗下的宏图基金也成为规模领先的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秦少庸在投行时曾经参与过天元集团收购一家欧洲软件公司的财务顾问竞标,虽然最终没有入选,但也深入了解并研究了天元集团的整体框架。在秦少庸看来,天元集团从纯国企下属企业发展到今天股权结构高度多元化、股东成分多元化以及管理团队全面市场化职业化的演变历程,是企业跨越所有制陷阱以及自身战略定位瓶颈的必经之路。秦少庸坚定地认为,国企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而试图依靠行政保护、资源垄断来保持竞争力,不但浪费社会资源、妨碍自由竞争,更将加剧内部人与行政力量私相授受、假国企知名行寻租之实。因此,国企实现股权多元化、管理市场化才是康庄大道。唯如此,国企才能变成社会大众的利益平台,才能在竞争性领域成为行业龙头。基于这种思想,秦少庸认为天元集团的发展历程对宏远集团而言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也希望依靠他们的支持实践宏远集团的市场化改造。其次,宏远集团能够借助天元集团的支持提升管理系统的效率,尤其是IT系统平台建设以及营运管理经验。另外,宏远集团一直打算发展新一代基于现代通信及IT系统平台的智能化机械产品,天元集团的产品与服务与之具备广阔的协同效应。秦少庸将自己的想法向马国栋全盘托出,马国栋毫无保留地予以支持。碰巧的是,马国栋曾在不久前与万国定有一面之交,自信与其投缘,便着手安排见面详谈。考虑到钱主任有言在先,要求优先考虑国企,两人决定上策是安排一家国企与天元集团共同入股,也算是求得平衡、减少阻力。两人于是圈定了一份包括若干家央企、社保基金以及其他国有投资机构在内的候选名单,决定让神州证券出面安排拜访、谈判,力求尽快确定投资者人选。

 

秦少庸立即召集神州证券团队开会商量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有关事宜,会上确定了10余家潜在沟通对象的名单,其中包括数家制造业的央企、保险机构、商业银行下属的投资公司以及本地的几家国有独资投资集团。秦少庸并没有透露有关天元集团的任何信息,以免消息走漏节外生枝,只是一再强调国资委关于引进国有机构的意思。神州证券与这些机构基本都有来往,与某些机构的一把手更是关系特殊,信息沟通渠道非常通畅。秦少庸明确表示,如果引资成功,宏远集团将会额外支付中介费用,神州证券团队上下更是情绪高涨。一两天功夫,以厚厚一堆重组申报文件为基础,秦少庸与神州证券讨论、确定了路演文件。神州证券还特意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派了行业团队与马国栋和秦少庸两人交流了一整天,还进行了一轮模拟路演问答训练,完了以后准备了厚厚一叠资料让两人务必熟读。马国栋和秦少庸两人原本对这个套路非常熟悉,都觉得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但看到神州证券如此重视,方洪进更是倾尽全力全场奉陪,也就老书新读认真演习一遍。一天下来,大家都信心大增,觉得宏远集团重组的投资故事独一无二、整合空间巨大、产业发展潜力无限。尤其是神州证券团队,对马国栋、秦少庸二人的沟通能力和技巧非常满意,都认为两人与传统国企管理层的气质截然相反,这一点对投资者而言将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虽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较为仓促,但大家还是认为能够顺利完成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交易。

 

神州证券的关系网果然非同一般,没过几日便敲定了与潜在对象的见面行程。整个安排一共两天,大小会议共有十几场,大部分在北京。据说有些机构风闻宏远集团将在重组同时引进战略投资者,纷纷找到神州证券要求安排见面,都被神州证券借故推托。大家信心满满,都盼望马、秦二人路演以后即可敲定人选。

 

就在预定行程前两天,资本市场再次演绎了天有不测风云的主旋律。当天一早,央行突然上调利率,引发市场对流动性趋紧的一片恐慌。中国与两大铁矿石供应商旷日持久的谈判落定,行业协会再次灰溜溜落败,铁矿石原料价格涨幅高达50%以上。国内几大钢铁巨额快速反应,集体提价30%以上。这一连串消息重创股市,尤其是机械类公司股票下跌更是远大于市场跌幅。第二天,市场继续用脚投票,短短两天,行业龙头中联集团的股价下跌接近20%。市场人士的忧虑不无道理,机械行业极为根本的两大基本面因素都呈负面:一是流动性堪忧,导致融资成本上升甚至流动性枯竭,将大大影响对流动性极为敏感的机械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二是钢铁价格出人意料地大幅度上涨,而这部分成本占行业生产成本的30%以上,将导致毛利率进一步下降。两大负面因素袭来,投资者一片恐慌就顺利成章了。好在两家上市公司因宏远集团正在重组而停牌,因此暂时没有影响。然而,秦少庸隐约感到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强烈,势必将影响当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进度。按理说这时候可以暂缓路演,等待市场情绪平静以后再重启。然而宏远集团已经无法承受停牌时间的再度延长,不仅是股东已经极不耐烦、指责宏远集团侵犯股东流通权,不少股东甚至写信告到交易所、证监局,要求他们查处宏远集团漠视股东利益的违规责任。交易所、证监局不堪压力,盯着两家上市公司,要求尽快复牌。秦少庸没有办法,只能两边协调,并强调必须等到证监会同意重组方案才能复牌,公司对此无能为力。交易所、证监局虽然明白责任不在公司,但毕竟处在一线,又不能对股东明说,因此只能例行公事一次次发询问函。秦少庸也指示两家上市公司按规矩一遍遍回函声明“重组正在进行中”之类的废话,算是有个交代。大家心照不宣,继续着这个举世无双的独特游戏。

 

启程之前,秦少庸向神州证券团队了解潜在对象的反馈。果然,因为市场的突然逆转且前景不明,原先的热火朝天如突遇六月寒流,机构的态度一下子变得冷淡而且微妙。方洪进非常紧张,再次提议要修改路演材料,甚至要求少庸考虑给与投资者一定程度的获利保障。秦少庸明白,这是在市场脆弱时大家默认的潜规则,中国资本市场基本没有所谓坚持价值投资的长线投资者,因此确保短线利益以应付严酷的排名、考核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秦少庸历来厌恶这类高利贷债主式的所谓战略投资者,加之本来就属意天元集团,因此推说不想冒违规风险,没有同意方洪进的主张。冥冥之中,秦少庸感觉与天元集团应当能够达成交易,于是决定心无所求地进行路演。

话题:



0

推荐

葛剑秋

葛剑秋

48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资深医药从业人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