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国文人的表率,他的前后《出师表》是传统士人价值观的精华。在刘备入川后,诸葛亮一改此前刘焉、刘璋父子的宽纵,以严刑峻法打击蜀中豪强,使蜀汉成为三国时代政治相对稳定的诸侯。他与蜀中俊杰法正对为政的宽严之道有过一次文字交锋,今天读来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可资借鉴。
法正致信诸葛亮谓“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弄弛禁,以慰其望”。大意是你们新来乍到,应该与地方势力搞好关系以争取大多数,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这样才能坐稳江山。诸葛亮的回答是:“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闇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矣”。大意是蜀中豪强历来不守规矩,如果继续放任则国本不稳,因此惟有严刑峻法才能正风气,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今日的国企改革恰如刘备入川,改革力量面对的是积淀数十年的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犹如当年蜀中豪强割据自立。如果当年诸葛亮仍如焉、璋父子怀柔、赐雷世之恩,则涣散依旧,自保尚且不足,何以自强以图逐鹿中原?今天的问题是相似的,几十年形成的既得利益团体,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维护自己的小团体利益因而抗拒改革,但惟有彻底打破旧的利益格局才能建立具有高度凝聚力、高度整合力的市场化秩序。这样一来,改革势力与旧势力的冲突在所难免。面对这样的情势,讲团结、讲统一思想不能绝对化,因为两者的基本价值观根本就是对立的。所以,坚持原则是必须的,那就是学习诸葛亮的严刑峻法,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并且毫不犹豫地推翻旧的利益格局。唯如此,改革才有基础、才可彻底。
只是我们需深思为何诸葛亮能够成功,我认为在于其以天下为己任、不为私利的胸怀。其遗言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改革者并非为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既得利益格局去替代旧的,而需以心怀天下的使命感为大众谋利益,这样才能服众,才能成就大业。